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3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下午举行视频会议,分别有12名委员作大会发言。委员们就如何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 “双减”政策落实落地、鼎力实施 “大科普战略”等积极建言献策。本报特摘登张敏、王红两位委员发言,敬请关注。
坚守民族团结誓词
张敏(全国政协委员)
云南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誓词碑”,它建于1951年1月1日,被誉为“新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团结第一碑”,上面镌刻着包括现在普洱、西双版纳和临沧部分地区在内的普洱专区26个民族的代表写下的庄严誓词:“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1950年10月,首届少数民族参观团受党中央邀请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第一个国庆盛典,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布朗族代表苏里亚,按照本民族最高礼节,真诚敬献上亲手采摘的2斤9两春茶。“2”是双数,代表对民族团结的祝福;“9”是“永久”,代表永远跟党走。那些天的所见所闻,让参加观礼的各族代表深受鼓舞和震撼。返回云南后召开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郑重决定:按照当地传统习俗,盟誓建碑,郑重表达对党和新中国的衷心拥护,表达建设幸福大家庭的坚定决心。
回到布朗族聚居地,苏里亚向迎接他的族人激动地讲述在北京的见闻和刚刚建立的“誓词碑”,并起誓:只要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布朗族一定会过上光明的日子。
转眼,70多年过去了。在奋斗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边疆各族人民与祖国共命运,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随着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布朗族与家乡西双版纳的基诺族、景颇族、拉祜族和佤族5个直过民族,一道实现了整族脱贫,一同跨入了全面小康。
我出生的曼囡村,解放时刀耕火种,穷困闭塞。如今靠发展茶产业,村民们2021年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9000多元。村里建起了卫生室、小学校,求医上学不再跋山涉水。布朗村寨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从“瘴疠之区”到“生态宜居”,从“人背马驮”到“能通全通”,新村整洁、道路平坦、饮水安全、生态和谐,4G网络全覆盖,教育医疗养老都有了保障。西双版纳经济总量从1394万元跃升到676亿元,70多年增长了4849倍。去年,翘首以盼的“中老铁路”开通、西双版纳同时拥有了“水陆空铁”国家级口岸,从过去远离北京的边疆、改革开放的末梢,变成“内通外联、坦途通边”的前沿窗口。
我们坚守民族团结誓词,牢记“守边有我、祖国放心”的庄严承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个村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村寨是一个哨所,党政军警民众志成城,日夜守护在祖国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
我们传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生态观,走绿色发展之路,家乡森林覆盖率达到 81.34%,大象“北上南归”,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全球点赞。
我们探索立足区位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对接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农业转型、大力发展边贸、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外出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
坚守誓言、守望相助,共经风雨、共创未来。70多年来,布朗族同胞最深切的认知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布朗族的今天;跟着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选择。
中央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会议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
展望新的征程,我们会弘扬誓词碑精神,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夯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思想和社会基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满怀信心、共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美好的明天。
壮大乡村产业促振兴
王红(全国政协委员)
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进而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更是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在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中存在3个突出问题:
一是对乡村产业功能的特殊性重视不够。与城市集聚资金、人口、技术、创新等要素的功能不同,乡村更多地承担了保障粮食安全、提供良好生态产品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等功能。乡村产业振兴不是照搬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也不是把城市的低端产业向农村转移的过程,应注重从乡村与城市功能的差异出发,打造乡村特色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二是对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动力培育不够。乡村产业振兴关键是要考虑双循环格局下城乡如何融合发展的问题。但目前大多数地区,土地、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仍然向城市单向流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内在潜力难以发挥、亟需产业要素在城乡之间形成双向流动,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对农民创业的新动能激励不够。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帮扶政策还不够精准,农民获取创业服务和信息渠道有限、创新创业活力不足。
为此,应构建以乡村特色为基础、以城乡融合为推力、以农民创业为抓手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建议:
一、以自然和文化为基础衍生新业态,夯实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遵循乡村区别于城市的自然和文化功能特点,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特色的乡村文化为基础,催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等新业态、新产业。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大中小型产业圈共存的可持续产业体系,形成乡村产业振兴和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以要素流动为核心促进新融合,形成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城乡融合带动产业要素的双向流动,才能真正盘活城乡优质产业要素并兼顾脱贫攻坚时期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在实践中,要立足当地特色,针对城市市场需求,引导乡村产业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要引入先进技术,与大企业合作,适度扩大乡村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城市资本“下乡”和农民返乡创业提供产权保障、利益分配机制,达到农村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以创业为手段培育新动能,助力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其主要途径就是鼓励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与城乡产业要素相结合,进而创造新价值,形成产业兴旺的持续动力。脱贫攻坚的胜利为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在互联网、现代化交通及物流系统的支持下,乡村已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与条件,以“互联网+”催生农民创业,已有诸多很好的实践。因此,要充分考虑农民作为创业者的角色,为农民与农村要素相结合实施创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如将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清理出的资源优先供给农民创业者使用,为乡村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创新创业行为提供政策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