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中学从2002年起开始招收西藏籍学生。为增进各民族学生对多民族文化的了解,感知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南通中学充分利用西藏班、普通班等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优势,注重用中华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民俗文化体验、励志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各族学生在多元一体文化的交流与交融里,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培育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观·民族文化展
走进南通中学民族文化展览馆,馨香四溢的气味令人心旷神怡,那是来自青藏高原独有的藏香所散发出的芳香。
伴随着同学们渐进的脚步声,负责多民族文化区展块的解说员加永扎西深吸了几口气,试着稳住紧张的情绪。
面对好奇的同学,加永扎西既讲解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介绍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一切顺利!”讲解完成后,加永扎西说,这次解说也让他知道了许多不常关注的民族文化知识。
“‘南迦巴瓦峰’的藏语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很难见到它?有关于它的传说吗?”面对当地学生抛来的各种问题,来自高二(1)班的解说员次仁卓嘎微笑回答。
“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心中既兴奋又自豪,能够向其他同学讲解藏族文化,我很高兴,也希望这种方式能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次仁卓嘎说。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西藏山脉的内容。通过有趣的讲解,我对那片神秘的土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期待。”高二(11)班的学生李元喆说,他希望有机会去西藏,看一看他们所说的那些美景。
据介绍,为了讲好汉、藏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亲如一家的动人故事,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课,南通中学多方筹集资金,于2017年把近1000平方米的楼层改建成民族文化馆。馆内设有“藏文化展示厅”“学校民族教育成果展示厅” 等七大主题场馆。该馆也向本地社区居民开放,已成为南通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每年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南通中学都会专门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元旦迎新联欢等活动。通过十多年的培育,这些交流平台逐渐形成自身特色,使各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尝· 文化特色餐
西藏班的孩子们从高原远赴江南求学,尽管有老师的悉心照料,但依然会思念故乡的亲人,思念来自家乡的味道。
为了缓解学生们的思乡情绪,同时让南通学生品尝地道的藏族美食,西藏班学生的家长自发寄来糌粑、牦牛肉干、奶渣等美食,助力藏文化宣传活动周美食节的开展。
“我到现场时,场地已经挤满了人。有同学拿了一堆食物给我,奶渣、牦牛肉干等,还说可以带一些给家人。”高一(9)班的陈熙玥说,这种民俗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有意义,“通过美食来体验藏文化,有形、有感、有效。”
考虑到糌粑适合现做现吃,藏族学生现场制作了糌粑糊。一些汉族学生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积极参与制作糌粑糊的环节。
“我把人参果饭团和甜茶配着吃,味道很不错。”高二(5)班的石一童高兴地说,“活动最后我作为幸运者之一,拿到了藏香的奖品!”
丰盛的美食,除了让自己的味蕾得到享受之外,还拉近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
据了解,南通中学常年开展“心手紧相连、汉藏一家亲”活动,中秋节当地学生带着月饼走进西藏学生宿舍,与他们欢度佳节;寒假“我请藏族同学回家过年”,一起包饺子、贴春联、守岁,共同感受年味习俗;藏历新年,当地学生与西藏班学生共同做切玛,畅饮酥油茶……
西藏班学生也得到社会的关爱。每逢重要节假日,南通中学集体组织各族学生到社区、进企业开展体验实践活动,清明节学做柳叶饼、端午节品尝雄黄酒、元宵节巧手扎花灯,春节时当地居民还会提供带有“南通味道”的特色茶食,这些都让藏族学子在第二故乡南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舞· 团结一家亲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增进各族学生交往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学校94个学生社团中,有相当一部分由各族同学联手打造。尤其是由汉、藏学生为主体联手打造的民族健身操社团,已成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社员达娃央宗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我们藏民族舞蹈的元素,还能如此完美地融合在健身操中,我要与同学们一起将最美的舞蹈展现给大家。”
“大家在平时的训练中,在相互学习和切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达娃央宗说,我们在比赛中互相鼓励、团结协作,多次在江苏省、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
伴随着热情欢快的音乐,充满民族风情的藏装T台秀,立刻吸引了大批学生驻足观看。民族舞蹈社团的成员身着不同地区的藏族服饰,踏着动听的旋律走来,或豪放粗犷,或典雅飘逸。傍晚时分,民族舞蹈社团的成员向大家展示了别具特色的舞蹈。一曲曲悠扬的歌声,一个个精彩的舞蹈,既展现了藏族男子的雄壮刚劲,又表现出藏族女子的温婉婀娜。
将活动推至高潮的是锅庄舞,现场的师生纷纷加入,体验集体锅庄的热闹。大家手拉着手、臂挽着臂,载歌载舞,现场早已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以前跟父母去过几次西藏,那时恰逢那曲赛马节,见过牧民盛装打扮,在草原上围成大圈跳锅庄,场面很壮观。”高二(12)班的宗原说,“这次在校园见到锅庄舞,我跃跃欲试,刚好一个女生把我拉入其中,手把手教我。藏族舞蹈柔中有刚、轻慢又有节奏,让人难忘。”
在锅庄外圈,高一(8)班的夏曦认真地学习锅庄舞的动作。“以前上音乐课时,老师提到过锅庄。但尝试后发现动作太过僵硬。”放学回家后,夏曦上网搜索学习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我想下次再有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跳好锅庄舞”。
“文化认同不仅是教育出来的,更是交往出来的。”南通中学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开设了太极、象棋、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也开展了花式跳绳、民族健身操、藏文书法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构建“人际交往、情感交流、文化交融”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使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短评
在相互欣赏中增进“五个认同”
□ 子言
南通中学利用承办西藏班的契机,通过举办民族文化交流周、开设民族文化展览等,活态展现独具特色的藏文化,让当地学生在参与中感知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姿。各族学生在你来我往、品味美食、唱歌跳舞中,增进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在各民族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探索。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在诞育、分化、交融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生共长,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领风骚,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各族学生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也应了解兄弟民族的文化,从而不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各民族只有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能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