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用冬奥精神铸魂育人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启动
陪你上学 护你平安
高原小城大变化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冬奥精神铸魂育人

□ 姚远 王小婉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从开幕式上一朵朵小雪花,到奥林匹克圣火在由小雪花凝聚而成的大雪花中心点燃,团结包容的大国理念在北京冬奥会中处处彰显。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曾说,“让大地银装素裹的不是任何一朵雪花,但是也少不了每一朵雪花”。冬奥会开幕式国旗传递环节中,176名普通代表将国旗手手相传。其中,中央民族大学56名学子代表56个民族护卫国旗,恰如56个民族共同守卫伟大祖国。

  

  中央民族大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深刻领悟冬奥会“团结包容”的理念,教育引导各族学生践行“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中央民族大学校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派出由177名运动员组成的史上最大规模队伍,取得了9金4银2铜的历史最佳战绩。小将们的拼搏超越让人称赞,苏翊鸣、谷爱凌等年轻运动员掀起青春风暴。老将们的执着坚守也让人钦佩,中国男子冰球队队长叶劲光说,“如果有一个中国运动员,20年后站上冰球最高舞台,人们问到他为什么练习冰球,他会回答‘2022年,我看了中国队的比赛’,那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成功。”冬奥健儿们顽强拼搏、勇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和开放自信、团结包容的精神风貌,激励着各族师生锐意进取、不懈奋斗。

  

  中央民族大学从延安走来,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奋斗血脉。辅导员工作更应充分发扬好中央民族大学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结合冬奥会鲜活素材高质量开展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子要有“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的志向,有“铁肩挑重担,奋勇立潮头”的闯劲,有“干出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的拼劲,激励学生成为迎难而上、奋勇拼搏、务实肯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冬奥会期间,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在寒风中服务冬奥、奉献冬奥。这其中就有来自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服务于赛事场馆,执行安保、防疫核验;他们坚守于闭环驻地,用心接待、热情洋溢;他们忙碌于城市,协调交通、引导观众。身为一片片燃烧的雪花,绽放着温暖的光芒,为冬奥会成功举办贡献青年力量。

  

  如今,志愿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的一个重要内容。北京冬奥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共有来自19个民族的255名师生投身志愿工作,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选择。在冬奥志愿服务这场大思政课中,辅导员应引导各族青年用奉献凝聚青春力量,教导各族学子将冬奥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与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冬奥会期间,“冰墩墩”俘获了国内外运动员和国民的喜爱,“一墩难求”的背后正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冬奥赛场上,俄罗斯组合博伊科娃、科兹洛夫斯基表演完毕后,以抱拳礼向观众致意;在冬奥村,各国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纷纷被麻辣烫、豆包、饺子等中国美食圈粉。北京冬奥会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碰撞融合,见证了国人心态的变迁,折射出坚定的文化自信,诠释着从容的大国姿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的辅导员,应以树立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振奋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将冬奥精神融入到日常思政课程体系中,以冰雪为介、以体育为题、以文化为桥,彰显新时代中国良好风貌,引导各族师生坚定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认同感,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姚远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学工办主任;王小婉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团委书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