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11日,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点活动之一的“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第九届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在线上展出。展览响应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主题,共展出83位艺术家和少年儿童的85件作品,以历史文化与当代艺术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给观众带来知识与美的享受。
本届展览聚焦助力我国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将中国世界遗产预备项目、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为美术创作、展示内容,着力通过美术作品再现遗产地独有的历史底蕴、文化特质和人文风貌,充分展现文化遗产的外在形象和价值内涵,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与共鸣。
除了全国范围内遴选的优秀艺术家主题作品之外,本届展览继续展出少年儿童描绘文化遗产的美术作品,鼓励孩子们用画笔对身边熟悉的文化遗产进行描绘,引导他们更真切地感知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爱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为凸显展览特色,策展团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开发虚拟展厅举办线上展览,使展览更趋智能生动,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观众云观展体验更加真切。 (王硕)
图片说明:
1.《遥望布朗寨》 池振明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遗产区包含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等5个布朗族传统村寨。基于地形起伏、气候湿润等自然条件以及晒制、存储茶叶等生活需求,布朗族传统民居采用木构干栏式吊脚楼建筑。
2.《丰收》 林笑初 布朗族刚刚迁徙到景迈山时,仍以打猎为生。开辟古茶林后,逐步在古茶林防护林外围开垦耕地,种植旱作农作物。
3.《制茶的布朗老人》 郭熙正 景迈山早期制茶工艺很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加工方式不断演变。景迈山古茶林更替有序,生长良好,其整体生态系统充满活力,保护了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延续。
4.《阳光与未来》 柳毅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遗产区所在地惠民镇,是布朗、傣、哈尼、拉祜等多民族居住地。
5.《万亩茶园历久弥新》 查律 根据村寨、茶林景观形成的时间以及人茶关系的演进,景迈山古茶林整体发展可以归结为5个阶段:原始森林景观(10世纪以前)、景迈山古茶林初始期(10—13世纪)、景迈山古茶林发展期(14—17世纪)、景迈山古茶林繁荣期(18世纪—1949年)、景迈山古茶林稳定期(1949年—现在)。
6.《古茶林》 董萌萌 景迈山古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250米至1550米之间的山坡上、村寨周边、森林之中。当地现存5片保存完好的古茶林,总面积1180公顷,占申报遗产区面积的16.46%。
7.《普洱拉祜族歌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牡帕密帕代表性传承人李扎戈)》 胡晓幸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澜沧县惠民镇景迈山上,目前该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采取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传承的方式。
8.《层叠流光》 耿子涵(17岁)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9.《景迈山春曲》 兰晓龙 景迈山的山—林—村—茶,构成一幅“世外桃源,天上人间”的山水画卷,是山地人居环境的典范。
10.《拉雅瀑布》 岳清溪(18岁) 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并于2014年扩充。
11.《寨之晨》 朱沙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遗产区的村寨,中心区域为寨心,村寨内部建筑与街道基本围绕寨心集中紧凑布局,有些地形条件相对平坦的村寨还呈现出圈层的向心式布局。
12.《景迈茶林清韵》 袁玲玲 景迈山古茶林和台地茶园的茶树多表现出较为典型的普洱茶种特征。
13.《景迈金塔》 姜涛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遗产区传统村落的总体布局受自然崇拜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体系的影响。
14.《景迈风光》 周丽萱 景迈山古茶林内保留着较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景观,高大乔木、古树名木较多。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为古茶林提供了自然生态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古茶林文化景观的自然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