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青海实践
西藏考古活化了高原各民族 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7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青海实践

□ 马文慧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三五”期间,青海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基本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兜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提升,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面临一些问题,要勇于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青海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青海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民生热点难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出台《青海省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2012—2015年)》《青海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等,逐步构建了覆盖全社会、基本标准明确、保障措施有效、服务项目明晰的制度体系,强化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实现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标准一致、水平均衡提供制度保障。

  民生短板不断补齐。青海省以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特定人群为重点,着力补齐短板、缩小差距,不断提高城乡、区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如,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台账,逐步完善场所设施条件,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照料需要。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闲置资源,开展托老、托幼等关爱服务。关爱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高救助水平。

  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十三五”期间,青海实现省、市(州)、县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市州级创业孵化基地全覆盖、县级创业孵化基地重点突破、市州级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基本覆盖。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云,建成省、市(州)、县(区)、乡镇、村(社区)五级贯通、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建成青海人社网上办事大厅、微信公众号、青海人社通APP,8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2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社会保障一卡通全面实现。

  扩大主体、创新方式。青海省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加快社会事业改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如,规范社会工作领域的政府购买服务行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发挥慈善组织、专业社会服务工作机构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广泛动员志愿组织与志愿者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定期发布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和岗位信息,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记录管理,完善激励保障措施。

  推进青海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十四五”时期,青海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常态下的新挑战、服务方式的新变革,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共享发展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的技术基础和现实路径,也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要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尤其是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把重点放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公共服务项目上。要加快标准化、规范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普及应用,明确各级政府职责,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明确权责关系、创新治理方式,确保各族群众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公共服务的使用者参与评估监督。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平台,实现服务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供给。发挥互联网交互式、快捷性优势,畅通公共服务供需沟通渠道,推动公共服务数据互联共享。完善公共服务资源调配机制,加强公共服务的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相关信息、探测需求热点,准确把握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加强智慧社区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更贴心的智能化公共服务,有效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满足群众需求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也是评判、衡量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首要标准。要构建具有预判性的诉求匹配方案、清晰的群众服务需求清单、标准化规范化的供给步骤和方式。通过互动交流平台、民意反馈和舆情动态监测,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精细化网络,为各族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切实打通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下一篇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