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场域,要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落细。在文化建设中,要将重点放在“共”的层面,以共同性为主导,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社区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场域,文化形态多样。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各族群众共同守护的文化遗产、文化古迹,赓续文化根脉、弘扬民族精神。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革命先辈、历史先贤、文化名人的故事,深入挖掘饮食、建筑、戏曲歌舞、风俗习惯、地名巷名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彰显的精神气质。要让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进而深刻认识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强化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认知,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完善文化设施。推进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资源集成、文化产品创作、文化符号筛选、文化标识呈现、文化精神升华等方面的工作。既要重视有形文化设施的建设,也要推动文化资源的集成。要完善视觉化、符号化、功能型、体验型文化设施,例如,建设综合性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利用公共空间建设诗词长廊、楹联、石刻、照片墙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形化、实物化、载体化,让各族群众通过参与文化建设行动,找到共同点、激发共鸣点。
开展文化活动。要鼓励和支持各族群众共同参与能够满足共性需求、承载共同情感、体现共同意志的文化活动,如“年味”系列、“寻味”系列、“节庆”系列活动等。通过开展互动式公共文化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文化共融,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事的基础上实现共乐共情,感受文化共同性、共通性,强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打造文化教育品牌。文化作为精神产物,不仅需要有形的器物设施、具体的活动行动、明确的符号标识来呈现,还需要持续的学习教育活动来强化和内化。社区要树立文化共育的理念,建强文化阵地、打造教育品牌,宣传党的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丰富文化产品。文化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能够广泛共享,共享的人越多,其价值和效用越大。文化共享表现为通过各种途径,让各类行为主体享受文化建设成果,推动文化建设良性发展。文化共享是多层面的,既包括设施、产品的共享,也包括收益、资源的共享,还包括精神、情感的共享。社区要针对居民实际需求,开发类型多样的文化产品,并通过文化共享提升各族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动力。
总之,社区要注重发挥文化的作用,找准社区文化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连接点、交汇点。在探索文化路径、激活文化功能过程中,统筹推进文化共生、共创、共融、共育和共享。要注重发挥各行为主体的能动性,通过优势互补、叠加,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获得坚实的人力、智力、物力等支撑和保障。要注重推动文化建设有形化、实物化、泛在化,润物无声、精准滴灌,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空间、场所,形式多样地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产品,建立精细化、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体制机制。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