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中南民族大学李锦云副教授的新著《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回顾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聚焦新时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格局,探讨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总体来说,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脉络清晰,逻辑严密,注重历时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第一章梳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到近代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概况,指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活动自古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和积极开拓性;第二章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情况,认为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特征是文化开路、外交先行,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为全面开放、主动出击,在新时代表现为融入世界、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三章从保障体系构建、传播梯队建设、传播媒介拓新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环境条件;第四章从传统路径与创新路径两方面概述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及形式,注重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观点提炼与案例分析相呼应,行文流畅、观点鲜明;第五章针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守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政策创新,多路并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等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研究视野开阔,跨学科研究成效明显。作者以史料为基础,以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为重要方法,以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观点为支撑,将传播学、历史学和民族学三大学科的研究视野与角度巧妙融合。例如,该书使用民族志研究方法,为读者呈现出很多鲜活的、典型的传播案例,增加了学术书籍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作者认为,当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是由人际传播、实体传播,逐渐向依靠大众媒介艺术化呈现的媒介传播转变,二者相辅相成,新科技的发展使文化传播在内容与路径选择上呈现出科技化、年轻化、时尚化的新特点。作者结合前文研究而提出的对策建议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
研究对象新颖,研究资料全面。前人的相关学术研究不乏优秀专著,但大多聚焦于汉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而该书作者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活动都有所体现,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无论是历史线索勾勒,还是现实路径分析,该书都涉及了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其中既有对“京剧美国行”“壮泰贝侬·欢乐牵手”“三月三文化丝路行”等文化活动成效的分析,也有对《湄公河》(中泰双语,中泰发行)、《友邻》(中哈双语,中哈发行)、《金桥》(中韩双语,中韩发行)等影视作品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讨论。
运用辩证思维,全面解读议题。该书的一个亮点就是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格局,力图从学理和实操层面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作者认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着传播主体力量失衡、传播路径发展不均、国际传播力弱且缺乏科学合理的传播评估体系等问题,因此,要完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修正传播意识、建构评估体系。
该书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不仅可以丰富读者对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认知,也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