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第五大汽车城。这座工业重镇曾在环境污染中挣扎求索,如今已实现从“酸雨之都”到“水质冠军”的蝶变。
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柳州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中排名第一。在环境质量提升的背后,是一个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故事。
新世纪初,为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柳州曾经发出过世纪之问:“要柳州还是要柳钢?”柳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认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截然对立,决心通过产业升级和强力治污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提出打造“21世纪现代山水工业城市”,全面启动“碧水蓝天”工程。
铁腕控“排”,牵牢治理工业污染“牛鼻子”。柳州实施“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铁腕整治,用“长牙齿”的制度让排污企业痛定思痛,转型发展。10多年来,柳钢集团柳州本部在环保方面投入累计近100亿元,实现工业“三废”超低排放。
让“病土”重生,建设“无废城市”。对退役的工业土地,柳州建立市重点行业企业238个地块“一企一档”,建设市级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置中心,落实污染场地再开发过程管控。今年,柳州成为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供热供气覆盖面达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均达90%以上,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呵护蓝天,“碳汇树”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政策,2020年,柳州市推出碳汇精准生态扶贫项目,2021年升级为碳汇乡村振兴项目,农民种树卖“空气”,公众和企业可通过平台购碳抵消“碳足迹”。一棵林木一年约可减少10千克二氧化碳、释放7.5千克氧,碳汇价值约为3元。目前,柳州三江、融水、鹿寨、柳城4个县约26万株林木已经完成碳汇开发,一年可售碳汇资金达到78万元。
守护碧水,“双管齐下”源头治污。为截流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柳州建成五大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管网超过1000公里,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11座,日处理能力达82万吨。2017年,柳州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成为柳州市的总河长,带头巡河。在柳江市区河段,一江碧水抱城而过,两岸还建设了亲水平台,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殷嘱托,没有压缩工业,也没有放弃生态保护,柳州做到工业与山水和谐同生共长。如今的柳州拥有17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4.13万公顷,湿地面积42126公顷,森林覆盖率稳定达67.22%,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春日里,柳州城28万株紫荆花一同绽放,行走其间宛若置身花海。一花倾城、一粉飘香、一车风行、一江旖旎,柳州大方宣布,在“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