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草原,美景如画。55岁的护边员图门,与儿子呼日骑着骏马,沿着边境线进行仔细巡查。
图门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护边员,世代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如今,这一带属于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边境派出所管段。顺着他家的蒙古包向后望去,不到500米便是中蒙边界。这条由8块界碑连成的边境管段,从图门的爷爷那代算起,一家三代人就扎根在这里,守护在这里。
“完成好爷爷和阿爸交给我的任务”
图门的家中摆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图门的爷爷身穿蒙古袍,骑着马在边境一线巡逻。
“从爷爷到阿爸,再到我,我们一家三代都是护边员。”图门对此倍感骄傲。
图门的爷爷巴日哈萨巴达,是当地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牧民。当时,中蒙边界的巡边任务重,巴日哈萨巴达作为党员代表,主动找到边防官兵,提出加入护边队伍的想法。此后,越来越多的蒙古族群众和他一样,陆续成为护边员,在边境一线义务巡逻。
1939年5月,诺门罕战役爆发。巴日哈萨巴达和当地牧民加入抗日武装。战役结束后,一起参战的牧民告诉图门的父亲希日胡:“你阿爸在战斗中牺牲了……”
于是,为祖国护边的担子正式落到图门的父亲肩上。而巴日哈萨巴达临行前留下的话“一定要守好这片草原”,从此成了图门一家的家训。
“阿爸从小就告诉我,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出生在这里,就必须担负起守边护边的使命。”图门说,他的母亲斯琴也曾是当地“铁姑娘护边队”成员。
1985年,18岁的图门刚符合民兵选拔条件,就骑马到20公里外的苏木报了名。第二年,图门以马上射击5发全中的好成绩获得民兵比武第一名,被当地人武部选拔入伍,并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
上世纪90年代,从部队即将退伍的图门,面对组织分配的“金饭碗”也曾问过自己,是否还要回到草原守边。
“阿爸说,如果有好的发展他不拦着,但爷爷留下的家训应该传承下去。”图门毅然回到草原,从年迈的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选择当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成为家中第三代护边员。
“我是草原的孩子,这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完成好爷爷和阿爸交给我的任务。”图门说。
“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每到冬季,中蒙边境的界河就会冰冻。这意味着天然屏障消失,牲畜极易越境。
今年初图门在草场放牧时,接到贝尔边境派出所电话,称有十几头骆驼在中蒙边境觅食,随时可能越境。他顾不得自家羊群,跨上马便奔向边境线。
草原天气说变就变,前一秒还风和日丽,下一秒便刮起白毛风。
从1433号界碑到1441号界碑,这条60多公里的边境线,图门不知走了多少遍。他凭借经验迅速锁定骆驼群行踪,协助民警将它们驱离边境。然而,当他返回放牧点时,却发现自家本就不多的羊群被暴风雪吹散了数只。
图门默默地骑马寻找,并没有向边境派出所民警提及此事。后来,民警从其他牧民口中得知这一情况,大家凑钱帮他补上了损失。“羊丢了几只没啥,咱边境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图门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自从当上了护边员,图门大多数时间都在为“大家”的事儿忙碌着。妻子生病、孩子开家长会,他经常不在身边。“两边的事情,肯定会有一边照顾不到的时候。”他说。
有牧民劝他,“咱牧民管好自己的羊就行了,管那么多闲事儿干啥?”这时,图门总会说:“我们出生在这里,就有义务守好边疆!”
“一个人干好不算好,大家都做好了,边境才能真稳固。”作为北疆红色堡垒户,图门在完成巡边任务之余,还喜欢策马往返于各个戍边点位之间,为新入职的护边员讲解守边护边技能和注意事项。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把管段跑上两三遍。
几十年来风雨无阻,图门坚持每日巡边,累坏了8匹马、骑坏了6辆摩托车。他所在的边境管段,从未发生人畜越境的事件。他也因此被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分别授予“边防工作先进个人”“十大优秀护边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等我老得动不了那天,我会像阿爸一样,把守边护边的任务交给我的孩子。”图门说,他还想把与边境派出所共同戍边的情谊世代传下去。
“等我长大了,也要守好祖国边疆”
2019年6月21日,图门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将干粮装进包里,准备踏上巡边路。
“阿爸,今天我也跟你去。”图门跨上骏马准备出门,16岁的儿子呼日也从马棚牵出一匹白马,跟了上来。
那是呼日第一次和父亲巡边。草原上不时响起野狼嚎叫,吓得呼日紧紧跟在父亲身后。图门一边熟练地用低吼回应,一边手把手教呼日巡边中的注意事项。
“阿爸,那边好像有人影儿。”巡至界湖时,呼日最先发现中蒙界湖边有人非法捕鱼。图门立即向贝尔边境派出所汇报,顺利协助民警抓获4名非法捕捞人员。回去的路上,呼日内心升腾起一股莫名的自豪感——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巡边的意义。
“起初儿子看我年纪越来越大,担心我在巡逻路上遇到危险,便想着和我一起巡边。但时间长了,他对巡边也有了感情。”图门说。
平日里,图门早上出门,下午五六点才能回来。呼日总盼着父亲能早点回家,边境线上没有信号,巡边基本上等于“失联”。有时遇上暴风雪、沙尘暴等天气,能否安全回家都很难说。
“多一分钟,我们就多一份担心。有一次外面刮着白毛风,阿爸还是坚持巡边,结果被大雪困在外面一夜未归,直到天亮才回来。”呼日说。
从石头路到柏油路,从徒步难行到策马巡边,再到骑摩托车巡逻,从完全依靠人力到配备信息化装备……图门说,这些年国家对护边员的关爱越来越多,而且还配发了望远镜、对讲机、夜视仪等装备。“我不仅要自己为祖国守边疆,更要带着家人一起当好边境派出所的护边助手。”他说。
随着图门一家三代戍边的事迹在草原传播开来,当地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申请加入巡边队伍。如今在呼伦贝尔边境辖区有近600人的护边员队伍,其中有66个“护边堡垒户”、50个边境村屯嘎查“守边中心户”。
“我从小跟着阿爸巡边,听他讲爷爷和太爷爷的故事,等我长大了也要接过接力棒,守好祖国的边疆!”呼日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草原,图门与儿子呼日换好服装,带上望远镜,开始新一天的巡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