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连片脱贫地区、多民族聚居地区。近年来,百色市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在全面建设“四个家园”上走深走实,奋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传承红色基因。以百色起义纪念园等红色文化阵地为依托,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以百色干部学院红色教育平台为核心,整合市县党校(行政学院)和全市干部教育资源,组建红色教育联盟,建立区、市、县三级培训机构联动工作机制。
加强国民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在中小学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开展参观一次红色基地、听一堂红色教育课、唱一首红色歌曲“三个一”活动等。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各类民族节庆活动,大力推动建设一批同心文化长廊、同心文化广场、同心文化艺术团队,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等阵地,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下基层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等。
拓展宣传教育阵地。在主流媒体开设专栏,制作专题片、宣传片,设计使用百色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图案标识,在各县(市、区)轮流开展集中宣传日、“一月一活动”“互观互帮互学”等活动,实现月月有宣传、宣传有共鸣。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壮剧《百色起义》、大型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电影《秀美人生》、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动漫《文秀姐姐》、舞台艺术山歌剧《热血右江魂》等一批文艺作品,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建“百姓宣讲团”“双语宣讲团”“金句热词宣讲团”“文艺宣讲团”等,广泛开展“感党恩、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深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开展宣讲。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实施“贯彻一条主线、建立三项机制、完善三项评价体系、突出四大领域、紧盯四类人群、抓好五个结合”工程,百色市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和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85.8%的脱贫人口能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
全面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十三五”期间,百色市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方略,累计实现1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每年均保持“好”等次,一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圳小镇成为东西部协作示范性工程,百色市委等一批先进集体、黄文秀等一批先进个人获得表彰。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施特色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提升等“八大提升行动”,百色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814.5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333.7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连续两年缩小,每年在民生领域的支出占全市公共预算支出的82.5%。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工业振兴、口岸振兴、城镇振兴和科教振兴“五大振兴行动”,实施垦造水田、联系服务企业、招商引资等“十大攻坚行动”,推动百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成5.64万套棚户区改造和3.1万套公租房分配,解决超过30万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7%。三级医院牵头联合县级二级医院组建的医联体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医保就医结算实现村级全覆盖,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99%的行政村建有公共服务中心,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
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耕地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成绿色矿山65座,森林覆盖率达72.8%,空气优良率提高到98.6%,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4.2%,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全面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口岸、滇黔桂沿边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启动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努力将试验区建成我国与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稳边安边兴边模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加强粤桂扶贫协作。深化深圳—百色对口协作,大力开展对口资金帮扶、人才交流、企业帮扶、劳务协作、消费扶贫等“十百千万亿”工程,深圳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9.1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690个,项目惠及805个贫困村64.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积极搭建桥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和西部计划志愿者行动,组织10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志愿服务,组织青少年积极参与中华文化传播,建设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
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实施广西最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累计搬迁18.33万人。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解决各族群众居住、就业、入学问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管理。
推动接边地区联创共建。百色干部学院、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百色、文山等桂滇两省(区)五市(州)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深化交流合作。
全面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边疆平安、国家稳定为主题,建设南部边境强基固边宣传教育示范带、民族团结进步边关永固示范线、对越自卫反击战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开展“边关党建”“融合教育”等活动,坚定边境广大群众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筑永固不倒的边防精神长城。
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坚持“做严一线,做实二线,做强全线”,死守“六道防线”,抓紧抓实边境疫情防控工作。从严抓好口岸地区疫情防控,切实筑牢“外防输入”防线,守好祖国“南大门”。
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实施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推进团结、富裕、文化、法治、生态、智慧边疆建设,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确保边疆巩固安宁。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李翠整理,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百色市民宗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