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开发活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动力。资源开发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分配与均衡受到更多关注,构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推动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协调,迈向共同富裕。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陈祖海完成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一书,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书聚焦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相关政策梳理与评价、关系与利益共享、资源税费制度与资源开发利益分配、资源开发利益共享的实践,沿着“问题提出—现有政策梳理与评价—理论与方法分析—机制创新设计—案例分析总结”的研究思路,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该书针对矿产资源、水电资源、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四种典型的资源开发利用类型,探讨不同主体利益共享模式,视角新颖、数据翔实,共享途径挖掘充分,分析具有针对性,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该书分析材料来自第一手调研,凝结了作者大量的长期跟踪研究工作,不仅有文献收集、数据整理,还有大量实践案例,具有较高的实践参考价值。
综观全书,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理论上揭示自然资源开发的特殊性。自然资源的开采涉及地下和地表部分。矿产资源一般埋在地下,开采地下矿产资源会破坏地表土壤、影响农作物生产、影响居民生活。因此,自然资源开采特殊性表现为服务的多功能性、产权的复杂性、消费的竞争性、价值流的时空性。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得成本与收益、损失与补偿变得异常复杂。因此,在资源开发利益分配过程中,市场机制是失灵的。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逻辑分析的起点。
系统分析资源税与利益分配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绿色税制。该书着重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地区的利益及其利益关系,通过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来实现利益协调,特别关注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资源税费制度功能转换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客观要求。作者梳理了资源税改革历程,提出适当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开征碳税、建立资源耗竭补贴制度、阶梯式“清费立税”等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资源税费制度功能定位应由“调节级差收入”向“调节收入和环境保护并重”转变,资源税费制度改革须以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以税为主、市场导向为原则,以价值补偿、耗竭补偿、生态补偿为重点内容,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约束资源消费行为、纠正市场失灵等目标。
倡导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具体路径上,作者建议,建立环境容量制度、用能权交易制度、碳排放权制度、排污权制度、水权交易制度,发展环保市场,让公众、消费者通过环保市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购买绿色生态产品等。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机制,约束和调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良性循环,减少和防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通过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等措施,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适当且合理转化为经济产出,推动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之,该书聚焦利益分配主体关系,探讨资源开发利益冲突实质,揭示了利益分配主体的非对称性,构建了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框架。针对典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探讨不同的利益共享模式,提出了增加居民受益途径、推进资源税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对口协作功能的相关政策建议。作者建议,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国家、地方政府、企业、所在地居民“利益共享、四方共赢”,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厘清并丰富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益共享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自然资源保护性开发、收益共享、生态补偿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