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少数民族预科班的重要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切实推动课程创新发展,引导广大师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预科班学生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聚焦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供给,把理论政策讲清讲透。
讲透新思想。要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重要思想的深邃意蕴。课程设计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教师要善于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课程的生动性,缩短理论的距离;善于总结和运用实践经验,讲清楚党的民族理论对具体工作的指导作用,缩短认知的距离;善于用身边的故事阐释深刻的道理,在“小故事”中见“大道理”,缩短情感的距离,以真理的力量、信仰的温度、情感的共鸣让理论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讲活新政策。讲清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课程设计要增强吸引力,讲清楚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效果,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强化学生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情感认同;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清楚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人民性、先进性。
厚植爱国情怀。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植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聚焦教学内容,整合师资力量
培养主力。牢牢把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任务,以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以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教学为主业主课的教师为主体,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用真学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
注入活力。有针对性地选聘一批党政领导干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基层干部等作为兼职教师,结合实际工作讲述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生动实践,逐步形成学科门类多样、个人素质过硬、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添加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文化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基本特征与未来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
聚焦教学方式,扩展教学课堂
要推动理论讲授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用好红色资源、特色资源等各种资源,采取“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研讨感悟”等形式,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
理论教学注重政治引领。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总体课程数量设计中把握好理论教学的比重,内容设计要有点有面、由点带面,既讲历史、又关注现实,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理论教育入脑入心。
现场教学要注重政策宣传。现场教学给人更直观的感受,能够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资源,通过现场教学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研讨教学注重思想认同。研讨教学是深化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能够启迪人心、统一认识。要通过研讨教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现实针对性、特殊紧迫性,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作者单位: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