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欢庆党的二十大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固边兴边富民,共享伟大荣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勠力同心 团结奋进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贺云翱

  在习近平所作的报告中,“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报告的15个部分中,第8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专论文化建设问题。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进的最宝贵经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使得我国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建设成就。为此,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顺利实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运用不同方式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宣讲、传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充分享有公共文化权益;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导向,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使其既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得到体现,亦通过文化产业形式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促进文艺创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的文化消费产品。

  

  具有“三个面向”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体现以下特点。首先它要“面向现代化”,要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又要坚持“面向世界”,注意汲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且使之中国化,既要各美其美,又要美美与共,促使古今中外文化的优秀因素融汇提升,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与时俱进,“保持马克思主义事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在文化内涵、文化活动方式、文化传播手段与机制、文化作品和产品出新等方面跟上时代步伐,满足人民需求,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