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 共谱闽宁镇发展新篇章
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 共谱闽宁镇发展新篇章

□ 杨荣斌
闽宁镇电商扶贫车间员工在直播带货。 冯开华摄

  1996年起,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闽宁协作25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均取得了质的飞跃,探索出一条易地扶贫搬迁、东西部扶贫协作、精准扶贫的脱贫新路子。闽宁双方在组织保障、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资源共享等层面的全方位深度合作,为闽宁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

  组织领导保障双向合作。近年来,为促进闽宁协作整体规划工作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方向发展,闽宁镇实施高位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闽宁镇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建立了常态化对口帮扶机制,由两地党委书记牵头开展互访帮扶工作,制定帮扶计划,签订帮扶协议,并建立了“三帮一”(角美镇三个村帮扶闽宁镇的一个村)的结对帮扶机制,截至2020年底,两地累计互访达602人次。

  此外,闽宁协作探索出村级对口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两省区党委在扶贫协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原有对口帮扶的基础上,形成了从省区协作到村级结对、从“神经中枢”到“神经末梢”的村与村对口扶贫新模式,把帮扶的触角从省、市县(区)延伸至村一级。不断完善闽宁协作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东西部协作稳步推进、创新发展,有效保障了双向互动合作。

  人才交流实现精准实用。为切实提升人才交流成效,健全人才互动培养机制,福建坚持“宁夏所需、福建所能”的派人原则,根据挂职干部工作岗位和专业特长,逐人明确挂职岗位,做到有职有位、人岗相适。2020年,厦门市、漳州台商投资区和角美镇分别向闽宁镇派挂职党政干部5批次9人,闽宁镇选派5名党政干部到福建角美镇挂职锻炼。福建省累计选派17批46名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优秀人才支持闽宁镇发展,把先进的技术、经验及理念等发展要素推广到闽宁镇,促进了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切实提升了干部人才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实现了人才的良性互动。

  资源对接提升公共服务。为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功能,闽宁镇有效对接共享闽宁公共资源,通过推进污水处理、自来水、天然气“三管入地”项目,城管、保洁一体化管理机制和村收集、县转运处理的两级垃圾处理体系等,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公共服务,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互联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科技”等途径,推进民生服务各方面资源对接与共享。其中,通过修建闽宁卫生院住院部大楼,完善了医疗设施,并通过“互联网+医疗”途径,共享东部优质医疗资源,推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此外,通过与福建省互派互访、“互联网+教育”进行网络交流教研等途径,整合东西教育资源,促进了闽宁镇各类教育的发展。

  产业带动,持续激发活力

  带动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是产业扶贫的关键,近年来,在闽宁两省区的有力推进下,双方共同投资2.1亿元建设占地1750亩的闽宁协作扶贫产业园。其中,漳州台商投资区投资3000万元实施万亩酿酒葡萄基地等10余个扶贫产业项目。厦门建发集团、宁夏旅投集团通过“旅游+扶贫”模式,共同推动贺兰山“越野挑战赛”等特色项目,并挖掘明长城、西夏王陵、虎克之路越野运动公园和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等旅游资源,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旅游+扶贫”的产业模式中获得收益。近5年,闽宁镇共累计引进福建企业13家,涵盖养殖、种植、制造加工、电子商务、高新技术和酒店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借势孵化出的多家本地优质企业,年产值达到了63.5亿元,增强闽宁镇自身“造血”功能,成为了促进闽宁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精准规划打造特色产业。产业是致富之源、脱贫之基,针对贫困户产业资源禀赋不足、找不到致富路子的问题,闽宁镇坚持因村施策,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模式。近年来,闽宁镇逐步构筑起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劳务、旅游产业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其中,原隆村打造土地流转、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福宁村打造设施农业、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武河村打造精品酿酒葡萄示范村;园艺村打造优质饲草种植基地;玉海村打造庭院养殖示范村;木兰村打造枸杞种植示范村。闽宁镇通过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拓宽产业领域,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并逐步强化特色产业的吸引力、带动力,使特色产业和困难群众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

  开创就业增收新模式。为解决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仍然存在的生产和就业难题,闽宁镇积极拓宽移民群众就业增收的新渠道。推进“一户四牛一棚一电站”的“4+1+1”精准脱贫模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托管4头肉牛年分红8000元;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每户分配1栋大棚用于种植经营,年收入1万元;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户均年收入1万元……确保了移民群众能够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此外,“电商+扶贫”模式拓展了闽宁镇就业新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大力推广闽宁特色优势产品,并通过直播平台将闽宁特色优势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接轨,增加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渠道的同时,提升了各类产品的影响力和品牌的竞争力。2020年闽宁镇消费扶贫突破2亿元,13家企业20款产品被纳入消费扶贫产品目录,累计带动消费扶贫6.0831亿元,带动338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实现了传统产业优势与现代就业模式的有机融合。

  精准管理,实现自我帮扶

  基层党建托举产农联结。为了保障“企业+农户”模式政策目标群体瞄准不偏离,闽宁镇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深化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闽宁镇以自治区葡萄酒产业发展局入驻为契机,有效实行土地流转,并以土地作价入股,让农民变身为股东和工人,与企业共同合作经营酒庄,开创了“脱贫致富共同体”的“共享酒庄”新模式,使贫困农户、低收入农户能够更为平等地享有受益。此外,闽宁镇还通过党支部,建立农户和企业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统一引种、统一培训、统一销售“三统一”的特色养殖“出户入园”模式,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实现基层党组织对产农联结的有效托举。

  “红色网格”实现精准帮扶。为了进一步加强脱贫帮扶的精准性,闽宁镇在各村生产小组基础上推进“红色网格”,由村组干部和后备干部担任网格长,由60岁以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担任网格员,通过“红色网格”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机制,分类管理党员,整合各类网格资源,实行“红色网格”和生产组网格双重管理,推进精准帮扶,确保建档立卡户信息和数据精准。与此同时,闽宁镇创新开发精准扶贫APP,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大数据平台对精准扶贫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扶贫政策、产业信息、资金使用等内容的精确掌握,加强对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成效的监督管理。

  分类管理保障就业渠道。闽宁镇始终坚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确保用活、用足福建、宁夏两省区相关劳务协作就业扶贫优惠政策。2020年,闽宁镇针对全镇有产业发展能力的11991人进行精准分类,其中,有1006人赴区外发展,人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5070人赴区内市外发展,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剩余5915人留在当地发展。通过鼓励移民“走出去”和吸引“留下来”方式实现充分就业,为扶贫产业发展不断注入鲜活动力。此外,闽宁镇有效借助闽宁劳务协作的资源平台,先后建设了5个标准化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充分就业,让移民群众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同时,发挥30余名劳务经纪人的积极作用,全面对接福建用工企业,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保持闽宁镇劳务协作的持续有效和就业渠道的畅通便捷。

  闽宁合作已经走过25个年头,闽宁镇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乡村振兴。在“十四五”扬帆起航之时,在党中央的持续支持和地方政府和各界社会力量的不断共同努力下,闽宁两省区将进一步加强深入交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有效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新时期闽宁镇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和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1年度宁夏新型智库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规划项目“从闽宁精神探索到乡村振兴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