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宗教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伊协举办“穆斯林群体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国际视频研讨会
探讨和挖掘东亚礼仪文明 为人类共生和发展贡献智慧
专家学者研讨宗教中国化的泉州历史经验
东方道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讨和挖掘东亚礼仪文明 为人类共生和发展贡献智慧
——2021东亚人文国际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本报讯 (记者蓝希峰) “东亚人文国际论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的世界,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给人类物质生活方面带来很多的提升,就像我们今天这次会议的召开,也受惠于科技的发展。但是,科技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让人们忧虑、困惑的问题,人的主体性逐渐丢失,情感生活越来越淡漠,人类的一切变得越来越受到科技力量的控制,人慢慢地也变成‘机器’,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所谓的理性思考的生命。这就很需要我们东亚地区的人文精神去充实和补救。”

  近日,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21东亚人文国际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举行。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特别讲演中作上述表示。

  楼宇烈说,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有悠久的传统礼仪。《中庸》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也就是说礼仪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是根本的行为规范、行为的规矩,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我们常常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需要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所以中国古代讲:“人无礼不立,国无礼不治”。人没有礼,可能很难成为一个人;国家没有礼,也无法治理。“我热切地希望中日韩三国学者能够把东亚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自觉和自律,把个人欲望控制好,把感情生活丰富起来,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多元共生是东亚内在的文化属性和历史经验,也能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的一个重要‘公约数’。东亚文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共享的礼仪传统。‘礼仪之大’‘服章之美’是东亚文明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礼者,敬人也’,也是东亚各国人民共同崇尚的交往之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在致辞中说,数千年来,东亚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格局。在这个跨地域的历史文化单元里,有着以儒、道、佛等为文化传承系统而形成的典章制度、文化艺术、礼仪、风俗、科技等体系,不仅主导了东亚各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也营造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文明景象。这是我们共享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深入交流的文化基础。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高澄代表中国道教协会祝贺本次论坛的召开。他说,礼仪文明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都是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礼赞,是一个促进交流、增进友谊、培育人文共同体的平台。”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蜂屋邦夫认为,东亚国家在文化上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有相通性,学者们就东亚文化进行讨论,可以让这些独特性和相通性得到更加深刻的阐释。

  “东亚文明包含成熟而丰富的礼仪思想,以及成熟的礼仪形式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探讨和挖掘东亚礼仪文明,将为人类共生和发展贡献极有意义的思想智慧和启示。” 韩国大巡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朴相奎表示。

  古代中国博大精深的礼仪文明逐渐向周边辐射过程中,与东亚各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而更加丰富多样,在东亚各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次论坛上,中日韩三国20余位学者围绕主题“东方文明与礼仪”深入交流。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金勋介绍,北京大学东亚人文国际论坛自2009年起,已举办12届。论坛旨在激发东方文明的智慧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