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28日,由华侨大学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研究院、福建省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和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主办的“宗教中国化视野下的世遗泉州”学术论坛以线上形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以及华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梳理探究泉州历史上多种宗教传入、发展与融合的过程、规律,以及文明共生互鉴的意义。
“内容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艺术,是‘世遗泉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詹石窗认为,外来的各种宗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宗教中国化的泉州特色;这种特色不仅有助于实现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也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詹石窗看来,“世遗泉州”的宗教文化特色从古至今贯注着“和谐”的思想。“在泉州这个港口城市,如此多样的宗教文化彼此相安无事,这本身就是奇迹,值得我们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深入总结其历史经验。”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唐晓峰介绍了泉州三座颇具代表性的元代教堂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和墓葬习俗,认为泉州这一“世界宗教博物馆”是社会生活中的动态博物馆。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作了“泉州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从宋代的“风俗淳厚,其人乐善”,到明代的“海滨邹鲁”,生动展示了佛教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泉州的实践范式。依托沿海的地域优势和地方文化需求,泉州佛教在历史上尽显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特色。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新援引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对13世纪泉州的描绘,说明犹太人与中国尤其是泉州的历史渊源。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王宇洁说,历史上,随着泉州港的繁盛,泉州成为阿拉伯和波斯等地区商人的重要往来地,伊斯兰教由此在当地开始传播、发展,并于宋元之际达到鼎盛。泉州伊斯兰教有传入中国时间较早、留存文物数量最多、发展过程与海外交通贸易关系最为密切等特征。伊斯兰教与本土宗教、其他外来宗教在泉州长期和平共存,其与本土社会的互动,堪称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种历史典型。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民族与宗教教研室教授沈桂萍说,泉州宗教文化的多元互鉴对于当代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多元互鉴孕育出独具泉州特色的多元宗教文化,体现在内容上中道温和、表达形式上多元融汇,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开放和兼收并蓄。历史上,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逐渐突破原来的文化背景和教义阐释体系而扎根中华文化沃土。这对今天宗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张云江认为,泉州是宗教内容丰富、特征鲜明的地方区域,是宗教中国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域性个案,泉州宗教许多独特的现象引人关注。荷兰汉学家高延概括的中国宗教特征——偶像崇拜、多神论、多鬼神崇拜、将人奉祀为神……在泉州表现最为丰富、典型。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泉州是宋元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其中的宗教建筑与设施,隐藏着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人生平安和生活幸福的向往,彰显着泉州地方文化独有的个性,同时也张扬出博大雍容、朴质刚健且斑斓多姿的中华文化风采。
7月25日,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遗产点大部分与泉州的各种宗教历史遗存有关,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天后宫、真武庙、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六胜塔、万寿塔等。多宗教和谐共处一城,不仅充分体现了泉州兼容并包的文化个性,也彰显了中华文化对世界不同宗教的强大融合力与容纳力,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宗教中国化研究提供了历史案例。
(黄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