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新疆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库尔勒校区)支教老师 周婷婷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总有一些经历难以忘怀,比如支教。对我来说,支教这段日子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但依然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2020年9月,作为新疆农业科学院的一名干部,在自治区支教办和新疆农业科学院党委的安排下,我来到新疆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库尔勒校区)支教。这是一所成立不满两年的大专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每个老师都要身兼数职。
我担任班主任的预科班有50个学生,主要来自和田、喀什、吐鲁番等地。在预科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今后学习医学知识打基础。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在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新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更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为鼓励学生主动用普通话交流,我每天到班级、进宿舍,和学生聊天。我发现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少主动开口和我说话。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有学生搬宿舍时,我帮助他们搬运行李;学生病了,我及时带他到校医室……细致入微的关爱,逐渐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他们对我有了信任,开始主动找我说心里话。
原来,学生们不敢开口说普通话,是因为羞于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要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提前将准备好的党史小故事发给学生,在班会课时,邀请他们上台演讲,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我还带领学生每天阅读一定量的国家通用语言报刊,收听收看国家通用语言广播和电视节目,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真心喜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渐渐变得大方、自信起来。
为厚植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建党百年之际,学院组织了一场诵读经典诗词的比赛。在我的鼓励下,班上11名学生组成4支参赛队伍——这是所有班级中参赛人数最多的。课下,我找语文老师教他们诗歌朗诵的技巧,给他们讲诗词背后的故事,帮他们纠正发音。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11名学生进入了决赛。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
捧着一颗心来,满载硕果而归。一年来,我的付出得到了学生们的真诚回馈。当我在烈日下值班,学生主动送来清凉的矿泉水;当学生得知我年幼的女儿生病住院时,会发信息安慰我;支教结束时,学生们一一拥抱我,与我告别。临别之际,我鼓励学生要继续学好普通话,每天坚持学习一定数量的常用词语和句子,努力提升听说能力。
这段平凡的支教生活,让我拥有了丰硕的收获,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新的一年,我将立足岗位,锻造勇于担当、务实扎实的坚韧品格,将初心和使命真正记之于心、践之于行,为新疆“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