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 辛志凤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古代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诸多思政元素,是语言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教学与反思总结,我认为,在新文科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应着眼变局,主动求变。作为教师,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理念,按照人才培养规律,继承创新传统课程,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环境育人、文化体验、生命体悟、文化讲堂等多元教学手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固本铸魂打好底色。
为此,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古代汉语专业知识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我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古代汉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提炼出爱国、处世及修身等方面的思想、理念,强化责任、使命与担当意识。以课堂教学主渠道,运用 “三式一化”(导学式、平台式、体验式和过程化)教学方法,将古代汉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专业学习,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教育功能,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种“专业+思政”的教学模式,凸显了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提升文化自信,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此外,专业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古代汉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活化了教学,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拓展。
这种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让我获评学校首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主讲的《古代汉语》课程获评学校首批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和示范课堂,并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建设立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建设,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持续挖掘《古代汉语》等中华文化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在传道授业中提升各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