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推动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多民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建设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3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多民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建设
——以云南省广南县圆梦社区为例
□ 陈红平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多套。在民族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多民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建立在集中化安置和系列配套设施基础上的嵌入式居住格局,为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创造了条件。要把建设多民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与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结合起来,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更好发展。

  空间互嵌为全方位嵌入创造条件

  

  广南县圆梦社区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安置区、民族成分多样等特点于一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多民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社区紧邻云桂铁路广南县站,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社区同步规划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商业网点、超市、农贸市场,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卫生服务站、警务室、就业创业服务站、物业管理等机构,为搬迁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圆梦社区安置汉、苗、彝、壮、瑶等10个民族的搬迁人口1500余户72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6%。

  

  来自广南县17个乡镇254个村小组的搬迁人口混合居住在圆梦社区。在社区配套建设的学校,1600多名各族中小学生共同学习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苗族群众喜欢养鸟,搬到社区后保留了这一习惯,但养鸟人群已不局限于苗族。在社区主干道旁,各族居民聚在一起遛鸟、聊天,成为常见的场景。每个楼栋的居民都来自不同民族,人们通过日常接触增进了解、产生共情,不断扩大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从乡村到城市,搬迁群众的生活场景发生变化,社会关系网络重组,个体行为和观念也随之改变,以适应和融入社区。在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培训学习、教育融入等方面,圆梦社区各族居民积极通过行为塑型来适应环境。

  

  易地扶贫搬迁本身就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持续选派驻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工作队、挂包帮扶责任人不脱钩等举措,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也深化了民族交往。

  

  以党建为引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成立的时间不长,急需完善制度性的顶层设计,实现良性发展。在圆梦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党建引领显得尤为突出。社区成立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居委会、群团组织、物业公司,构建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共建共治共享的“三治三共”治理新模式。

  

  以自治为基础,共建多元联动格局。圆梦社区健全以居民委员会为基础的社区自治组织机构体系,制定圆梦社区党员、干部及居民代表公约和居民公约,提升自我管理服务能力。根据执行公约情况,建立“红黑榜”通报曝光激励机制。健全奖勤罚懒机制,制定村规民约,促进社区形成爱护环境、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文明礼让的风尚。成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引入物业管理形式处理公共事务,尝试打造“社区管理+企业集团”的运营模式。

  

  以法治为根本,共治和谐社区。圆梦社区坚持社区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和片区、楼栋、网格工作人员的作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以德治为先导,共享文明建设成果。圆梦社区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治资源,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居民议事会的德治功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乡愁记忆”社区文化长廊,记录易地搬迁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家风家训等道德教化功能,倡导时代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爱心妈妈”等评选活动,营造“人人学模范、户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结合支部主题党日,常态化组织开展卫生清洁、环境保护、扶弱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助推文明社区建设。

  

  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加强社区建设

  

  圆梦社区民族成分多样,文化丰富多彩,各族居民不仅共同庆祝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积极参与苗族踩花山、壮族花街节、彝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平时,社区居民会自发到社区广场集中,播放《蚂蚁搓脚》《三步一跺脚》等音乐,围成一圈,共跳弦子舞。圆梦社区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多民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动人图景,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圆梦社区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加强社区建设,把社区日常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结合,营造“社区是我家,社区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使各族居民“看变化,感党恩”,增进“五个认同”。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原则。在多民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建设中,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优化公共服务,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把社区各项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结合,创新性开展群众活动,加强人文关怀,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作者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BMZ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3上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