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毕节化屋村考察调研时,走进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他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苗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华刺绣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分布在苗族聚居区。人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用刺绣的方式记录着历史和文化,创造了“穿在身上的史书”。
笔者通过对苗绣产业的调研发现,进入新时代,苗绣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大显身手。下一步,推动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构建完善统筹、产业、组织、市场、保障体系上下功夫。
一是构建完善“党政+部门+协会”统筹体系,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集聚资源、组织动员、联络协调等方面引导支持苗绣产业发展。
党政主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力量深入各县区、乡镇、村寨,摸清从事苗绣的企业、合作社、家庭作坊、从业人员数量以及投入产出、产品种类、市场行情等“家底”,科学分析研判,制定发展规划,明晰目标任务,明确发展定位,细化实现路径、政策措施,让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推动跑步计时、到点验收。
部门主抓。明确各级宣传、工信、民宗、人社、文旅、妇联等部门在发展壮大苗绣产业中的职能职责,梳理市、县、乡层面发展苗绣产业的政策,整合各类资源,更好发挥合力。
协会主动。组建苗绣产业发展协会,衔接好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解决好市场信息不对称、个体经营竞争力弱等问题。通过抱团发展,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构建完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丰富产品业态、完善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上下贯通。
做实一产。传承苗族种麻纺线、织布成衣的传统,结合苗绣产业发展需求,在适宜种麻及染料植物的地方建立原料基地。巧借“东桑西移”机遇,大力发展蚕桑种养产业,推动蜡染刺绣产品布料供应多元化。
做大二产。按照规划布局,采取大工厂和小车间一起上、先进机械设备和传统手工团队一起干等方式,加快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不同层级的蜡染刺绣工厂建设。按照原料种植情况,引进和培育织布、染料生产等关联企业。同时,引进服装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刺绣企业与服装企业联动,让精美的刺绣图案在服装上展现。
做强三产。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建设蜡染刺绣产业园、传统蜡染刺绣工艺村、蜡染刺绣展示馆等园区景点,展示蜡染刺绣传统技艺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支持与苗绣相关的生产研发、创意设计、技艺培训等行业做大做强,加快服务产业发展。
三是构建完善“大企业+合作社+家庭群”组织体系,延长产业链,加快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大企业发力。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制定完善苗绣“招大引强”政策措施,引进一批具有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大企业,带动产业基地周边的合作社和农户联合发展,共同做大产业规模。
合作社用力。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办乡村集体经济组织,重点承接龙头企业的产业车间或产业链条,组织农户进行生产,拓宽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渠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家庭群尽力。借鉴“家庭农场”“十户联体”等小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模式,以家庭为单元建立苗绣生产作坊,让农户自己当老板。壮大家庭经营规模,提高农民收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逐步建立苗绣产业职业化人才队伍。
四是构建完善“电商+展销+门店”销售体系,创新销售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让产品卖得了、卖得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用好电商。积极寻求与国内相关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拓宽销售面、提高知名度。用好直播带货等新手段,展示苗绣技艺,进一步“添粉吸流”。
办好展销。积极组织苗绣企业参加各种相关博览会、展销会,同时,依托蜡染刺绣产业园区等,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蜡染刺绣博览会,联动举办文化论坛、创意大赛等活动。在风光优美的景区设置苗绣体验馆,让游客在绩麻纺线、穿针刺绣、涂蜡染色等体验活动中,加深对苗绣的认识。
建好门店。借鉴“赶乡场”销售经验,在销量好的乡镇设销售门店,在销量好的村寨联系农户做代理商,在对口帮扶城市设置销售档口。
五是构建完善“人+财+物”保障体系,创新手段,优化人、财、物等资源要素配置。
强化人的服务。组织懂苗绣、会管理、善经营的干部人才到蜡染刺绣产业园区和乡村工作,助力产业发展。用好“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设立工作室、传习所等,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
强化财的供给。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整合各类发展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涉农信贷金融产品。建立村级互助资金,帮助村民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强化物的支撑。鼓励村集体、农户盘活闲置房屋、蜡染刺绣设施设备以及土地等资源,委托相关单位进行评估,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鼓励村集体引进现代农业、蜡染刺绣生产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众创空间等项目。
(作者单位:贵州毕节市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