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个月,我从事出版行业就满10年了。
回顾这10年,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小编辑,职业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加班没有尽头,有时候为了策划选题四处奔波,为了修改文案绞尽脑汁等等。每次遭遇挫折、感到灰心的时候,我也会有离职改行的念头,可离开了这个行当,还有什么让我更加热爱的呢?
编辑工作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周而复始地将一块大石头推上山,永无止境。但另一方面,完全投入地做一本书,这件事本身就会带来精神层面的愉悦,会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尤其是遇见一部好书稿,我们会像对待一个新生儿一样充满了喜爱和期待,不自觉地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精力。
享受做书的快乐的同时,一种焦虑也会如影随形,那就是害怕一本好书不能被更多人看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在居家办公时开始编辑63万字的长篇小说《谁在敲门》。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这部小说给予了我非常重要的精神养分。小说中对已逝至亲的哀悼与缅怀,触及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也更深切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永远都要珍惜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一部分才会成为最理想的土壤,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因此,我更加珍惜与这本书“相遇相知”的缘分,希望它被更多的人看见。
与焦虑相伴几乎是我工作的常态。每一本新书的出版都是一个推石上山的周期,从策划、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到后期宣传,这种焦虑就像衣服一样牢牢地束在身上,逼迫着你不断往前,去寻找突破,去历练与成长。
我编过很多不是那么热卖的小众图书,如《檐上的月亮》《人间消息》《穿过圩场》《故物永生》,等等。这些图书,有些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有些入选了农家书屋,但在市场上只是不冷不热的单品。尽管如此,它们仍是我心中的好书。
我常以为,编辑的工作就是微光烛火,为了心中的那点微光烛火而伏案编稿、写稿,坐冷板凳,是我们的使命。因为,那一点点光亮虽然渺茫,但也许在某个时刻会照亮一些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