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是以建筑业为主业的师。多年来,十一师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兴修农田水利、修筑道路桥梁,建造电站机场、兴建工厂学校,为开发建设新疆和兵团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一师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奏响“共学·筑梦”“共建·致富”“共乐·融情”三部曲。
共学·筑梦
上午11时30分,伴随着课间铃声,《新疆吆喝》的前奏响遍十一师三中校园。同学们迅速排好队,在操场上跳起欢快的舞蹈,并拥抱彼此,互相问候。
从1966年建校至今,十一师三中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该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校还积极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南疆皮山县、墨玉县等地支教,并与当地青年教师签订“导师带徒”协议,推动当地教育质量提升。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十一师三中多次获得自治区、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十一师教育系统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强化教师理论学习、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教育质量双提升。”十一师教育局负责人说。
“这些图片是集团组建59年来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各族职工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在兵团建工市政交通集团史馆民族团结专区,讲解员满含深情地向来访人员介绍。共同学习普通话、手把手传授施工技术、一起包饺子……每个画面背后,都有着温暖人心的故事。
兵团建工市政交通集团不断深挖“文化润疆”内涵,把民族团结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集团史馆内开辟了民族团结专区,记录和宣传该集团民族团结典型事迹,弘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截至目前,该集团史馆已接待约300批次8000余人参观。
多年来,十一师党委聚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不断探索新时代做好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方法、履行兵团职责使命的路径,各级各单位广泛开展系统化、立体化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覆盖率达100%,各族职工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建·致富
“我在这里工作5个月了,每个月工资大约4500元。如果继续努力,工资会越来越高。”阿卜杜撒塔尔·麦麦提敏在北新路桥集团兵团交通建设有限公司莎车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部就业,他说,现在家乡的变化很大,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只要有一技之长、肯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多年来,十一师党委千方百计帮助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各级各单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就业我助、困难我帮、技术我传”,积极参与地方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施工项目部重视招录当地群众,充实项目建设队伍,手把手教他们学技术,实现“工程提进度、群众能致富”的双赢局面。
十一师的项目建设到哪里,民族团结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兵团建工集团投资100万元建设了吐鲁番艾丁湖庄子村农贸市场,带动周边2万余名各族群众就业。该集团所属项目部还投入15万余元,用于当地群众生活环境改善和小学基础设施建设。
兵团建工水电集团八建公司三十七团沉沙池项目,地处且末县车尔臣河畔。项目部自进驻以来,落实“工程项目开展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兵团精神就传承到哪里,融合发展就推进到哪里,民族团结就创建到哪里”等要求,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多年来,十一师所属各企业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兵”字号工程建设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共乐·融情
6年前,十一师医院副院长郑智红与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老人结为亲戚。此前,郑智红的父母与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就是好朋友。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周末休息,他们都会到彼此家中做客。
从父辈们邻里扶持,到如今联谊结亲,再到晚辈们互相帮助,几十年来,郑智红和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两家人用真心真情守望相助。
据统计,“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以来,十一师543名各级干部与550户各族职工群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加强了交流,深化了感情。近年来,十一师在“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中,获评自治区先进集体8个、先进个人23名,兵团先进集体7个、先进个人26名,师级先进集体19个、先进个人49名。
在十一师,民族团结如同阳光、水和空气一样珍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各族职工群众个个争做民族团结表率,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