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问题,并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关系。我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
第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以及构建的路径等重大问题,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定位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上,“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涵盖了自主性、创新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理论等内容。
第二,理解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系。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知识体系是不同知识点的系统化,是专业知识的总和。知识体系是相对于碎片化的知识点而言的。在研究中,掌握碎片化的知识点是基础,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只停留在掌握碎片化的知识点上,而是要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上升到知识体系的高度,更好地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大考察时对青年师生所提出的要求,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而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把握知识体系,掌握事物发展规律。
一方面,知识体系是知识点的系统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和科学表达,而系统化、理论总结、科学表达需要通过叙述方式、文字语言实现,因此,知识体系包含着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建构知识体系可以掌握问题发展的规律,系统化、规范化地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知识体系也包含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任何学科都有着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这正是由它的知识体系决定的。从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来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它包含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离不开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这个核心内容。
第三,正确认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把握基本要素。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讲到底,就是强调中国的主体性,强调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凸显中国主体性地位。凸显中国主体性地位的基本要素,概括地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立足中国实际。既要走出书斋到实地调查研究,也要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内涵不断拓展和充实的养料。
二是继承中国传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国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优秀成果,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学术思想和治理智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文化根基和资源宝库。
三是借鉴有益成果。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关门做研究,而是需要吸收借鉴人类所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一方面,不能把国外的某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作唯一准则;另一方面,不能在运用国外的理论及方法分析中国问题时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
四是解决中国问题。如何以宽阔的眼界来审视世界、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如何以历史的视野来把握世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如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中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都是在解决中国问题时必须回答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亟须学术界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解决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外交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
五是进行自主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提出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以及创新性的方法。
六是发展中国理论。中国要在世界学术境遇中立足并得到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因此,创造性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范畴、表述方式、理论体系,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用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知识体系来解读中国问题,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