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要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君子坦荡荡”的人格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弘扬。二要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058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中国有5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1557个。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三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在生产生活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整理传统建筑文化,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企业精神等。
继承革命文化。一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铸魂育人功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中孕育锻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二要讲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能促使我们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三要利用好革命遗址遗存。国家文物局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 / 套,全国共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超过1600家。要更好发挥革命遗址遗存的教育功能,用活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广泛开展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故事。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要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二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价值传播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与政党动员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与民间力量培育和运用的作用,充分发挥教育体系与媒体传播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三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