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今年全国两会,“乡村振兴”依然是热点话题之一。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一年来,各地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这一战略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精准的建议,热议并展望美丽乡村新图景。
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嬗变由表及里、一天一个样。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近年来,青海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充分利用靠近黄河的优势,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让乡亲们在好风景里过上好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建议:“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只有产业旺起来,才能让村民富起来。要发展产业,首先得找对路子。”
在贵州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全国人大代表、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同样带领村民找到了致富的“对路子”——茶产业。
为了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周绍军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学种茶、学茶叶加工、学卖茶,班子成员个个都成了发展茶产业的多面手。“把握好东西部协作的大好机会,我们要把联村党委‘联’到省外去。把产业市场化,就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周绍军对下一步发展满怀信心。
作为从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湘西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柑橘科学研究所所长彭际淼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坚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用好、用足乡土文化资源,创新发展乡村旅游,是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通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穆可发建议,利用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乡村振兴和红色旅游发展。
拓宽活力之源,精准创造条件,让农村成为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认为,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农业劳动力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我们期待能制定加强高素质劳动力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保障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施针对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计划,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并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持续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足够动力。”林文勋说。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温室大棚智能控制、无人机遥感监测农作物生长状态、无人导航操作收割机……随着数字乡村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农业更强了、农村更美了、农民更富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乡村。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此前,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作出部署安排。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后疫情时代,数字化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乡村振兴更应该借助数字化的力量。
眼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草莓新鲜上市。“冬季大棚,数字化控温、控湿,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能节约成本,实实在在提高草莓品质,促进增产增收。”全国人大代表、合作社理事长吕妙霞尝到了数字化农业的甜头。
数字技术赋能,有利于农业构筑起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优势。“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数字和农业的结合,能够激发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帮助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于环境较为独特,我们本地产出的香菇和木耳口感都很好。”在参加全国两会前,全国人大代表、贵州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电子商务负责人华茜,还在专场直播中热情地向消费者介绍当地特产。这位返乡创业的姑娘通过互联网开辟了当地农特产品卖出大山的“新路径”,将红薯片、野蜂蜜、米粉、米酒等原生态的绿色产品搬上了大城市的餐桌,家乡的朱砂文创饰品也让更多城里人下单订购。
同样关注电商行业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一年来,他致力于把大数据、信息化等新兴技术手段运用于金融、电商平台等领域,给产业发展支招,为乡村振兴赋能。
“提升全链条数字化水平,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农业业态扁平化发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进行精准化匹配,实现供应链短链化,还能提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运营的精准化水平,抵御各种市场风险,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霍学喜说。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分散,数据共享开放程度不足,数据价值挖掘利用不够;二是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跟不上,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等装备适应性较差;三是数字化人才缺乏,乡村数字化复合型人才不足,经营主体整体数字化素养不高。“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培育文明乡风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巴润哈岱村,一座座秀美的庭院整洁美丽,一条条硬化的小道干净平坦,这些都得益于村里开展的人居环境卫生整治。
“做好农牧区村镇建设中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让百姓在美丽乡村中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揭新民说。
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作为突破口、先手棋,撬动乡村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良性发展循环。
位于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的扎日乡,曾深居山谷、乏人问津。2018年以来,扎日乡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修厕所、整街道、建停车场、整体装修藏族特色民宿。扎日神山的迷人景色在游客面前露出了神秘容颜。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山南市隆子县副县长贡觉曲珍说,“我们将环境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起点,既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也给游客提供了舒适环境。”更可贵的是,环境整治的“外功”正深入村民心里,乡亲们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
乡村建得好不好,既要看人居环境、设施硬件的“面子”,也要看文明乡风、民俗软件的“里子”。乡风好、民风淳,则利于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农业蓬勃发展。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治安有序、乡村文明蔚然成风、居民学法懂法用法已成为共识……从“失控村”到全国文明村,湖南蓝山县毛俊村的蜕变密码正是乡村治理。见证这一变化的全国人大代表、毛俊村村民廖仁旺认为,“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
他建议多层次挖掘、激活乡贤文化资源,更好地激发村民们的进取精神,以乡贤文化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美,需要建立在对乡村生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上,又要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生活的现代化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其中,把美术、艺术的元素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增强乡村建设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要加大力度保护乡村中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桥梁等建筑遗产,在已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强化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源性和根脉性价值,制定以村、镇为单位的保护规划。”范迪安建议。
春来到,万象新。如今,农村越发美丽宜居,农民越发向上向善,一幅村美人和画卷,正在中国大地上加速铺展开来。随着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业必将行稳致远。